image

前一陣子有篇「大學生應該避免的事」引起了一些討論。我大致上認同,

不過我對於「不要當興趣人」這點倒是持相反的意見。

首先看其中碰到的症狀:

每次看到學生說「這不是我的興趣」、「和我想要的不一樣」,
我雖然會細心引導其脫困,但其實也都覺得有點倒彈。

所以他要年輕人挑一些沒興趣的事情來做,然後鍛鍊意志力。而且,不試試,怎麼知道自己沒興趣呢?



乍看之下這樣的論點言之成理,沒有什麼問題。不過呢,請仔細聽一下上面學生說的話。

注意到了嗎?他說的是自己「沒興趣」、「這不是我想要的」。
沒有錯,他很明白說了「沒有興趣」,那你怎麼會覺問題在於他是「興趣人」?
你請別人吃東西,別人說不想吃,你會要他別當貪吃人嗎?

問題反而在於他不是「興趣人」。

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根本是詭辯,況且,誰沒有幾個興趣呢?唱歌、跳舞、打球、看電影、看漫畫、玩玩神魔之塔、旅遊什麼的。

先讓我告訴你什麼才叫做興趣。很多人有的不是興趣,而是打發時間的消遣。

狂熱與挑戰是「興趣」的要素。

會讓你瘋狂、廢寢忘食的才叫做興趣。
有挑戰,會讓你想要不斷鍛鍊、鑽研、進步的才叫興趣。

我認識不少寫程式、玩魔術、下棋的瘋子。但不限這些領域,打牌、唱歌、跳舞、打球、衝浪也很多瘋子。

當你對一件事情擁有狂熱興趣時,必然會被沒有狂熱經驗的人當成瘋子。

那些等我退休、等我有時間我就要來學跳舞、學日文什麼的,不叫興趣。有閑情逸致才做的事情,依照定義就是打發時間的消遣罷了。
興趣是你沒時間也要硬擠出時間來做的事。

挑戰跟難度不完全一樣。擲骰子等待四個六出現當然也很有難度,但除非你正在鍛鍊你控制骰子點數的能力,那也只是消遣。

拿神魔之塔當例子好了,這可以是一種興趣,也可以只是一種消遣。

當你轉珠能力或者是遊戲中的相關知識、策略有在不斷進步時,那的確可以算是一種興趣。

但絕大多數應該只是打發時間,轉移對現實的注意力。 星海就比較有競技以及進步的空間。

我認為大多數學生的問題在於沒有真正完整的「興趣」的經驗(或者說成年人也一樣)。

培養興趣這種事情是會成癮的。當你真正對一件事情產生過興趣,產生過狂熱之後,

你會很難忘懷這種從無到有、從不會到會、改變人生的經驗。你很自然的會繼續嘗試其他的興趣,企圖重複這種過程。

一次、兩次之後,慢慢就會養成習慣。
之前用  blender  來畫 python girl 是一個相當不理智的決定。因為找專業的畫師,絕對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。

但是我無法抗拒學習、摸索新東西的那種感覺。

 

當你治好興趣缺乏症之後,你會對所有事情都充滿興趣。真正阻礙你,讓你沒有辦法從事某項興趣的唯一原因是

(除了維持你的生命跡象和基本生活水準的時間外),就是你正在做一件你更有興趣的事情。

我沒有 DIY 四軸飛行器及 3D印表機的原因,不是沒興趣,而是我一直有更有興趣的事情在做。

我最近練了 Freeline 飄移板,不是我突然對他產生興趣。我大概五六年前聽說這個東西後就有興趣了,

只是我的興趣列表很長,我要靠機緣來決定要從事哪一項。

就像一個電玩迷,通常不會只迷一個遊戲。一個電影迷也很少只看一部電影。

一個「興趣迷」自然會不斷尋求新興趣。一直反覆看同一本小說的,也難稱為小說迷。
有多次這種「興趣」的經驗後,你甚至可以刻意誘導自己,讓自己對特定事物產生興趣。

所以真正的興趣人是不會回答「這不是我的興趣」的(除非你太像是要來直銷或傳教的)。

也是有人對於某種興趣入迷後,就當成終身志向。很多大人會這樣擔心小朋友誤入歧途。
但通常一個事物越鑽研下去會越難,如果他能持之以恆,不斷破關,持續進步,有何不可?

怕只怕已經不是興趣,而是變成習慣和舒適圈了。

反而是因為太多大人過分強調什麼是正事(讀書),要小朋友把興趣當成是做好正事後,

閒暇之餘行有餘力再做些「休閒嗜好」來陶冶性情。其實連大人們自己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「興趣」。

 

*墨耳in江子翠捷運 |人衣商品商業攝影服務 |活動紀錄|寫真宣傳|彩妝造型|商品型錄|寶寶寫真|自助婚紗|教學講座|攝影棚出租|特約合作


因為這樣的觀念影響,才讓許多學生從來沒有完整的「興趣」經驗,

也對於興趣帶有罪惡感,覺得好像得要很痛苦的做「正事」才是正途。

弄得有點像是興趣的厭食症。

沒有興趣,才需要刻苦的培養意志力。

就算再枯燥無味,只要有愛,就沒問題了。
但你能期待一個沒有愛過經驗的人,直接越級打怪嗎?

 

資訊來源:松鼠博士的魔法眼鏡

STOP STEALING DREAMS: Seth Godin at TEDxYouth@BFS

學歷無用!劍橋高材生淪打工仔 嘆:這不是我要的生活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墨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